一个阶层的生意与生活
由中国驻伦敦旅游办事处、英国中华传统文化研究院和英国中国旅游信息中心主办,驻英国使馆文化处支持的“从通草画到十三行:分享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讲座将于12月10日(周五)上午10:00-12:00通过ZOOM平台举行。
该活动由英中了解协会副会长、著名汉学家Dr Frances Wood与英国通草画藏家Mr Alastair Blackburn,中国通草画研究专家、孙中山大元帅纪念馆馆长程存洁,广州十三行博物馆荣誉馆长王恒先生通过讲座和对话形式,解析通草画画面背后的故事,发掘通草画的发现历史和研究现状,介绍广州十三行博物馆藏品等回顾中国广州十三行贸易的那段见证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
通草画是一种19世纪兴盛于广州十三行附近由通草茎髓切割而成的薄片上的水彩画,主要用于出口贸易。作品造型生动,色彩浓艳。涂在通草纸上的颜料被吸入纸的表层内,因为不同的光影作用使得颜料产生不同的色彩效果,画面看起来特别有立体感。
提到通草画不得不提到十三行。十三行是清朝时期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官方特许机构。在清朝乾隆年间仅留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时期十三行成为中国和西方贸易的唯一机构。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欧洲、拉美、南亚、东洋和大洋洲的环球贸易航线,是清政府闭关政策下唯一幸存的海上丝绸之路。
无数西方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渡而来,在广州从事着与清朝的贸易活动,踏入这个在西方传说中满地黄金、冒险家游乐园的神秘东方。他们着迷于丝绸、茶叶和瓷器等商品,又对当时的中国社会文化充满好奇与惊叹,忍不住想要和亲友分享所见所闻。于是通草画画家在中国特有的通草纸上,按照西方人的喜好和审美情趣,采用西方透视绘画技法,在通草纸上描绘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东方风情的内容。那些漂洋而来的商人、旅行者、传教士把它当作旅游手信,用以展示异域风情。通草画可以看作19世纪寄往西方的“中国明信片”。
通草画是中西文化交流、丝路精神的显著体现,对在当时向西方介绍中国社会和文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现在我们了解那个时期中国历史文化不可缺少的参考资料。此次讲座也是与Sky TV 频道《中国时间》(China Hour)栏目同期播放中国第一部历史体验式纪录片《十三行》配套主题讲座。
期待周五上午和大家线上一起体验海上丝绸之路之旅!
分享到 :
更多活动
报名表单
填写下方表单,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