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海外综合咨讯
202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10月12日授予了两位斯坦福大学的经济学家——保罗·米尔格罗姆(Paul R. Milgrom)和罗伯特·B·威尔逊(Robert B. Wilson),以表彰他们在博弈论拍卖理论领域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米尔格罗姆和威尔逊今年获奖是因为他们“改进了拍卖理论并且发明了新的拍卖形式(for improvements to auction theory and inventions of new auction formats)”。如果说维克瑞和迈尔森的工作更偏向于纯理论的贡献,那么,米尔格罗姆和威尔逊的工作则是理论进入现实的经典范例。他们在取得理论进展的同时,成功地将拍卖理论应用到了许多现实的拍卖设计中。
说到拍卖理论获得诺奖,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是:啊?研究拍卖都可以得诺奖?这事有这么重要么?
拍卖看起来是一个小行业,并且和人们生活中的交集也不多。但是拍卖理论的应用远远比直觉上所感受到的更加广泛。因为拍卖这件事情抽象出来,就是多数人通过出价或者其他方式来展示实力,竞争少数的资源。
那么平常工作中对职位的竞争,产业链中对渠道和原材料供应商的竞争,本质上都存在着“待价而沽”的情况。而这些都可以在Milgrom的框架下,解释为一种具体的拍卖形式,纳入拍卖理论的范畴。
从这个意义上说,拍卖理论不仅仅对于上拍卖行买东西有启发,而且对于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启示。甚至我们讨论冠姓权争议的时候,也聊过拍卖理论。
威尔逊开创了拍卖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即具有“共同价值(Common Value)”的物品拍卖理论。共同价值的一个简单例子是特定地点的一个矿。矿藏的价值对每个投标人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共同价值。但是未开发时,投标人不确定矿藏的价值,而且不同投标人对共同价值的估计也会不同。
威尔逊的研究解释了为什么理性的投标人会倾向于报出一个比自己的估价更低的价格。这是因为他们担心“胜出者的诅咒”:胜出者通常是对矿藏价值估计最高的人,但是一旦拍卖结束,胜出者在胜出的同时也就知道了其他人的估值都更低,他会觉得自己“出价出得太高了”。
当很多学习拍卖理论的学生还把注意力集中在单物品拍卖,或者完全信息假设下的多物品拍卖时,威尔逊的“股份拍卖”理论打破了这种思维束缚,它开启了对可分物品拍卖的分析。这一理论非常有助于评估国库券、电力等可分物品的出售。理论分析也迅速地发现了一个可能发生的情况,即可分物品拍卖有可能会增强投标人的市场力量,而导致对卖方不利的结果。电力市场的历史表明,这种早期洞见对于后来的市场设计实践至关重要。
米尔格罗姆的研究塑造了一个更加一般化的拍卖理论,其中不仅允许投标人拥有共同价值,也允许他们拥有不同的“私有价值(private value)”。私有价值的意思是一个投标人的估价不会影响其他投标人的估价。在投标人仅具有私有价值时,传统拍卖理论认为维克瑞拍卖和英式拍卖是等价的,会给卖家带来相同的收益。
再比如很多人迷恋的股票投资,其实股票市场本质上就是一个投资品的双边拍卖市场,所以拍卖理论也可以指导人们投资股票,可以根据机构交易员和基金经理的买卖行为,去推断这些机构对某支股票的真实估值区间,从而结合市场的波动,做出更加理性的反应。
拍卖看起来很简单,有一个拍卖者,和很多竞标者。拍卖者制定规则,竞标者出价。那么拍卖理论的作用是什么呢?
首先,竞标者们之所以出不同的价格,根源在于其对拍卖品的心理价位不同,与此同时,每个人还要估计其他人的心理价位,来决定自己的竞标数字。如何才能在竞标数字和成功概率之间,取得一个最优的均衡点,是竞标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而竞标者的对手,不仅仅只有彼此,还有拍卖者。对于拍卖者来说,他拥有设计规则的权力——也就是可以选择“怎么样才算赢”。目前经常用的基本拍卖形式就有:
◎ 英式拍卖:大家轮流举牌出价,最后价高者胜;
◎ 荷兰式拍卖:价格一开始特别高,不停地往下降,先举牌说“这个价我要了”的人获胜;
◎ 一级密封拍卖:大家把价格写到纸条上装进信封里,拆开之后,价高者胜,支付自己的拍卖价;
◎ 二级密封拍卖:和一级一样,不同的是,价高者胜,但是支付第二高价的价格;
◎ 所有人都付钱的拍卖:和一级一样,但是只要拍了就要付钱,不管最终赢不赢。但是只有价最高者能真的拿到拍卖品。
如何根据拍卖者和拍卖品的特点,来灵活选择,甚至于创造新的拍卖形式,让拍卖者获得最大的利益呢?这也是拍卖理论所要研究的内容。
作为信息经济学,尤其是机制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应用,这次的诺奖和之前颁发给Eric Maskin和Roger Myerson,用以奖励其在机制设计方面贡献的诺奖,可谓是一脉相承。其实这两个人在拍卖上已经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是早期的拍卖理论假设过于严格,和现实的吻合度不高。
比如说,Myerson假定竞标人对一件商品的估值是独立的,互相不影响——我们知道现实中可能就不是这样的,而是很可能一个人的估值高低和另外一个人的估值之间是有关联的。
比如一件古董,本来我的估价是100万。但是你拍出了150万,那我可能觉得你有一些私底下的渠道,了解到这件古董的真实价值远远高于100万,那这样我的估价就会被影响了。所以这就违背了“估值独立”的假定。
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的报价就不仅仅揭示了自己的估值信息,同时还会影响其他相关联人的估值信息,而多出来的这部分关联信息,在传统的拍卖框架下是不考虑的。
对于拍卖规则设计而言,这部分关联信息是有价值的。
英式拍卖这种大家轮流喊价的过程,其实就是每个人在报价的同时,都把自己所掌握的信息的一部分暴露给了还在竞价的人,于是人们不断更新着自己的信息,到最后往往能拍出来更高的价格——这对于一些主观性很强的拍卖品,比如古董来说,显然是有利的。
而密封拍卖因为是一锤子买卖,没有信息更新,所以拍出来的收益就没有英式拍卖高。这就揭示了为什么古董拍卖会中,英式拍卖如此流行的原因。
这种竞标者之间通过报价来展示信息的行为和互动,Milgrom把它定义为“显示博弈”(Revelation Game)。
Milgrom同时还是经济学理论泰斗中少见的,理论和实务两手都很硬的大师。
对经济学的实用性,一直以来都有很多的质疑——你们搞这么花里胡哨的模型,到底有什么用呢?人们真的是按照你们设计的模型来思考和行动的么?
对于这样的质疑,与其说理,不如用实践来证明。Paul Milgrom创建了Auctionomics公司,同时担任了这家公司的董事会主席。这家公司提供两个业务:
一是买方咨询。作为竞标者,如何拍卖才能用更少的钱获得自己想要的商品呢?他曾经指导SpectrumCo,在美国66号拍卖会上取得了频谱拍卖史上的最强的表现。
和T-Mobile以及Verizon相比,在同次拍卖中,SpectrumCo的中标价节省了近12亿美元(SpectrumCo仅仅支付了7亿多美元,相比之下,T-Mobile和Verizon可谓是冤大头了),这也是美国频谱拍卖史上最大的价差,甚至促使联邦通信委员会(FCC)试图改变拍卖规则——而改变拍卖规则这事,全世界还能找到比Milgrom更合适的设计师么?
这就是Auctionomics的第二个业务——帮助卖家设计拍卖机制。美国FCC,自然心悦诚服地成为了Milgrom的客户之一。他设计的改进型英式拍卖——同步多轮拍卖(Simutaneous Multi-round Auction)机制,帮助FCC大大提升了拍卖的效率。这一经典案例也成为了经济学家们用来说明理论的实用性的例子。
一家公司,交易的双方都高价聘请做为顾问,视为核心竞争力。
能把生意做到这个份上,背后正是Paul Milgrom独步天下的拍卖理论的支撑。
最后,恭喜Paul Milgrom实至名归,收获了经济学界的最高荣誉,这确实也是微观经济理论在上个世纪最为成功的应用之一。
最后说一个小八卦,尽管Paul Milgrom在拍卖设计上,把拍卖者和竞标者的心理算得透透的,但是唯独没有算准诺贝尔奖委员会的心思。
诺奖委员会在10月11日午夜打电话联系他怎么都联系不上,最后还是他的邻居——另外一个获奖者Robert Wilson半夜敲门才找到他,通知了其获奖的消息。
如果Paul Milgrom在社会选择理论上发力,下次如果能把诺奖委员会的心思和投票算得妥妥帖帖,没准还会有第二个诺奖呢!
文章部分内容节选至自吴晓波频道,作者:司马懿
分享到: